走進煙臺“創客”探尋成功之路 3D打印筆賺30萬
今年全國兩會,“創客”首次“闖入”《政府工作報告》,讓創新創業者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盡管創客這個詞已經很“火”,但很多煙臺人并不知道,自己身邊就有不少“創客”的身影。他們并沒有多么不凡,只是將閃現腦海的好點子,勇敢地變成了現實。但是,“創客”們的道路常常并非一帆風順。今日,記者走訪三位煙臺“創客”,探秘他們的創業路。
100%“Maker”創業代表:魏新龍
年齡:28歲
創業項目:自發研制3D打印機
第一桶金:30萬
2011年,大學還沒畢業,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魏新龍就只身一人來到深圳。這期間,他偶然看到了能打印小玩具車的3D打印機。愛好產品設計的魏新龍,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當時3D打印技術在中國還剛開始萌芽。
預見到3D打印技術在未來的廣泛應用,魏新龍萌發了創業的想法:研制3D打印機。2012年大學畢業時,同學們都在忙著找工作,而他正和濟南的合伙人忙著找投資。最后,兩人籌來了幾十萬。經過兩個月的刻苦研發,魏新龍研制出了一款可打印塑料零件的3D打印筆。“一開始摸不著方向,走了不少冤枉路,但我從小喜歡產品設計,也有美術生的底子,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魏新龍說,當他拿著打印筆進行3D繪畫的時候,他更加堅定了當一名“創客”的心。3D打印筆賣出了上萬只,兩人賺了30多萬。
“我看好3D打印技術,更看好自己,我要在創業這條路上不斷走下去。”魏新龍說。
移動互聯網創業代表:朱海龍
年齡:27歲
創業項目:互聯網科技服務
去年營業額:300多萬
走進煙臺百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格子間里全是一張張蓬勃年輕的面孔。“我們的研發團隊正在進行微信分銷系統的最后調試,不久就將上市。”團隊領頭人朱海龍透露。他同樣是一張年輕面孔,三年前跨出魯東大學校門時,就和同學劉東洋一起創辦這家公司。如今,公司員工由最初的3個人增加到了20多人,去年公司營業額達到300多萬。
說起創業,朱海龍說了一句“夢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他在大四實習期間,發現了移動互聯行業的商機,就此萌發創業念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政府創辦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政策扶持及創業培訓指導。沒過多久,朱海龍就在孵化基地里申請到了免費的辦公場地,并注冊成立了公司。員工招聘、啟動資金等難題也在人社部門和孵化基地的幫助下迎刃而解。
電子商務創業代表:牛懷東
年齡:27歲
創業項目:由網絡科技服務成功轉型電商
去年營業額:200多萬
同樣是27歲,可以說,牛懷東已經有了三次創業經歷。
還是山東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一名在校生時,牛懷東就和學弟陳永軍一起創建了“一微米”創業平臺,因為平臺太“燒錢”,一向穩健的牛懷東畢業后決定先就業。于是,他來到北京,工作一年多以后,牛懷東始終無法按捺住胸中始終涌動的創業激情。2013年,他辭職回到煙臺,成立了煙臺巨牛網絡可以有限公司,重新踏上創業路。
由于電商服務利潤點太薄,2014年牛懷東決定自己做電商,運營自己的原產地水果品牌。2014年,公司營業額達到200多萬。有了數量眾多的有效“粉絲”,牛懷東現在轉戰淘寶、1號店等平臺,并開通了天貓店,下月正式上線。“創業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曾經的同路人很多都倒了下去。”牛懷東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刺激了很多人的創業夢,但要把夢想變成現實,需要付出很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