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問出處:四位創業者給我們什么啟示?
如果說以前創業只是在少數群體中涌動的細流,那么如今,涓涓細流已然匯成了一股巨浪,在全社會掀起了澎湃之勢。6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激發創造活力,發展創新型創業。這既是對現行創業者的肯定,也是對全民創業的鼓舞。
近期,人民網采訪了多位各行業領域的創業代表。他們中既有大學時就積極創業的北大碩士、也有留學歸來的劍橋精英,有四十歲時毅然辭職的創業先鋒、也有從普通從業者變身創業者的互聯網人。
他們是把興趣變成職業、把創意變為現實的創客,站在創新創業的風口。種種跡象顯示,英雄不問出處,創業不分貴賤。
專業不是障礙
3W咖啡許單單:為創業者服務的創業者
“我們專業所有的人都要去印度留學,就是國家出獎學金讓你去印度留學一年,了解風土人情,了解文化。我應該是我們專業這么多年以來唯一一個沒有去的,當時也給了我獎學金讓我去,但是我當時就創業了”3W咖啡創始人許單單說,自己研究生讀的是印度語言與文學專業,由于課程安排和他的預期不符,所以在北大讀研期間他就開始不斷去創業、去折騰。
總理來過后,3W咖啡館火了,除了創業者來談項目、談合作,還有很多來慕名參觀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火爆,許單單笑稱這是“時代造英雄”。許單單說,2010年創立3W咖啡時,他們只是致力于打造一個可以讓互聯網人交流溝通的平臺,沒想到互聯網行業催生出了一個巨大的創業浪潮,3W也借勢成為了行業先行者。
“如果創業者下一步會增多,創業會變得比較熱,我們就要想好我們在這個里面做什么事情。”2012年,許單單看著身邊不斷增多的天使投資人決定要做“除了咖啡館之外更復雜一點的業務”。
“我們當時想了幾個事情,第一個,創業公司需要人才,所以我們就做了拉勾網,幫互聯網公司招人;第二個就是這些互聯網公司,他需要做市場推廣,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3W傳播公司;再后來,這些小創業公司也需要錢,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基金,叫3W種子基金,來投資他們,也幫他們對接大的天使投資人再投資他們;再后來,他們也需要辦公的地方,我們做了三樓這個孵化器。”
目前,3W集團下面共有六家公司,分別為創業團隊提供不同的服務。許單單說,他們是打組合拳的公司,未來會把服務做得更扎實、更深。
“身份”不是阻力
劍橋“學霸”高始興:一定會創業 沒有其他的路
高始興是劍橋商學院的學生、俞凱是劍橋大學工程系做語音研究的博士,再加上同樣就讀于劍橋的林遠東,三個有著高學歷背景的留學生2007年在劍橋大學高新區創立了思必馳公司,隨后團隊回國,公司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我覺得選擇創業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骨子里愛挑戰的人一般愿意去創業,敢于去創業。”高始興這樣解釋自己的創業動機。創業在他看來是一定會走的路,沒有別的選擇。
高始興說,在國外的時候,他發現了語音這個巨大的市場,覺得語音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存在很大的機會。而國內在那個時候只有科大訊飛一家做的好。加上團隊中的俞凱當時是劍橋大學的語音博士,也是全球頂尖的語音科學家,有市場空間,有技術團隊,讓高始興覺得要“趕快扎進去”。
有著劍橋商學院的學歷背景,無論是留在國外還是回國,高始興都有很多選擇,然而他卻選擇了創業這條走起來更苦更累的路。他說自己不會后悔,因為在做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你在創造著越來越大的價值,是讓人很興奮的事情,雖然中間確實會有坎坷,會有壓力,但是你回頭看,解決一件件事情的時候,還是讓人非常興奮的。”
年齡不是界限
靈聚科技張勝:40歲創業有它的好處
2013年,張勝辭掉了賽迪集團《軟件世界》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的職務,和幾個合伙人一起成立了靈聚科技,那一年,他剛好四十歲。
張勝感嘆,“所謂四十不惑,40歲創業的好處是做了足夠的預案,即便面對最意想不到的情況,也不會影響情緒和決策。比如前期的資金問題,自己做天使,但依然要面臨相當長時間無收入的問題,所以我們盡可能的控制好成本。作為初創公司,如果不注意控制成本,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公司就可能賤賣或者夭折 。”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已不再僅僅是科幻小說、電影中的想象,而逐漸成為了各國比拼未來技術的重要領域。在人機智能交互的領域,中國正在逐漸趕上,其中在為機器人提供擬人化“靈魂”的人工大腦領域已經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和創新。上個月,在第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上,一款名為“nao”的機器人正式亮相,這是靈聚智能引擎的實現載體。
張勝說:“我們現在所在的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日新月異,市場需求千變萬化,這是最大的挑戰。一方面,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確保自己走在技術前沿。我們經常一捆一捆地買書,從人工智能到量子物理,從語言學到發展心理學,凡是相關的書全部買來通讀,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靈感。對于人機智能交互領域,需要大量的語言學、心理學、哲學以及技術能力積累,在這個領域創業,40歲的人生閱歷積累可以成為重要的支撐。”
職務不是問題
螞蜂窩陳罡:把興趣變成一份事業來經營
和前幾位創業者相比,螞蜂窩創始人陳罡可能是最有互聯網基因的了。
早在2006年,陳罡和他在搜狐的同事呂剛,因為“特別愛拍照,愛自駕,愛攝影,也愛沿途的各種旅行美食,也特別愛分享”,就一起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搭建了一個個人網站。到2010年的時候,網站已經聚集了將近十萬的旅行狂熱愛好者,這形成了馬蜂窩最早期的社區的DNA。于是,2010年,兩人離開之前的公司正式組創螞蜂窩,“把自己的一份興趣和愛好變成一份事業來經營”。
對于從一名普通的互聯網技術人員轉變到創業者,陳罡表示:“我覺得曾經在大的公司的平臺里面去做事情,和自己出來單打獨斗,做一個很小的團隊,要去做事情,還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經營一個很小的公司,即便是很小的公司,可能就是開門七件事,很多事情其實都是要你自己去承擔,自己去規劃,當然這也是對人的一種歷練。”
談到今天的創業環境,陳罡表示:“今天看來,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想法,各種各樣的創新都在盛行,無論是從PE到VC,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錢鼓勵大家走出這一步,也有各行各業,無論是從3D打印,再到各種O2O,再到各種新型的電商,包括移動互聯網上有很多很多的創新。”
同時,他也告誡創業者要想做一個真正有實力的公司,得耐得住寂寞,得有執著,“甚至我覺得某種程度上講,大家不應該去找風口,不應該去想方設法地做一只長翅膀的豬,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心態,做辛勤耕耘的牛。其實任何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你們都看得到,它是慢牛快熊,所謂的慢牛其實就是要很扎實,很執著,對你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對你的員工和你的同事都要悉心去經營,一味地去追逐當前的熱點,一味地到處尋找風口,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浮躁,非常不可持續的一種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