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意愿:互聯網最熱
不久前,剛從中部某“985”高校經濟學專業畢業的薛從,選擇到一家上市公司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經理。今年,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為“互聯網+”喊話的第一年。 而此前多年,薛從的學長們,畢業時大多選擇的是銀行、證券公司。這一變化折射出時代變遷。
高教管理數據與咨詢專業機構麥可思公司連續5年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0屆~2014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長排名中,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已名列第四,增加了2.1%。增長比例占據前三的是中小學教育(增加3.9%)、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增加 2.9%)、建筑工程(增加2.7%)。排在第五的是美術/設計/創意(增加1.2%)
同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就業比例下降的排名中,金融位居第二,降低了3.4%。下降最多的是銷售(降低4.2%),第三至第五名分別是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降低2.0%)、財務/審計/稅務/統計(降低1.5%)與機械/儀器儀表(降低1.4%)。
多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的高校學者表示,互聯網等技術因素將為更多的行業創造新的發展機會,增加社會需求和就業崗位;在未來就業趨勢中,經濟形勢、人口與社會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因素也日益顯現。
金融、制造領域就業受經濟影響大,未來需求會增加
對于金融行業就業比例下降明顯這一趨勢,長期關注就業問題的麥可思專家馬妍分析,從2010屆~2014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主要職業與主要行業這兩個指標來看,金融在2010屆處于峰值,此后逐年下降。這意味著,金融專業的社會需求在過去5年不斷降低。
該項調研系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的跟蹤評價。以2014屆大學生畢業生為例,調研共回收全國30個省(區、市)的樣本約26.4萬個,覆蓋了940個專業。
馬妍認為,金融就業有關指標的消極走向,與前幾年股市等金融市場低迷的整體趨勢一致,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開始回暖。
“應該說中國下一步對金融的需求比以前要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專業副教授馮鵬程認為,相關數據所顯示的金融的社會需求下降只是“轉型期”的現象。
馮鵬程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將由產品經濟、市場經濟轉為發展金融經濟和資本經濟,同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也需要轉型升級,降低甚至取消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產業,增加高科技產業或者服務業。目前,中國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其比重還需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的結構也要更加完善。
“餐館吃飯、外出旅游也屬于第三產業,但是現在我們需要高端的第三產業,而現在金融這種高端的第三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是不強的。”馮鵬程表示,金融業由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對人才的需求量應該是加大的。
“但是現在存在人才不匹配的問題。”馮鵬程認為,金融就業有關指標的消極走向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大學生所學知識和實踐的不匹配,二是轉型伴有“陣痛”是必然的。但金融人才的社會需求一定是會增加的。
受經濟發展影響的職業和行業,不止是金融。
“過去五年制造業的社會需求也出現了明顯下降。”馬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里的“制造”主要是指以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例如機械五金、電子電器等。
麥肯錫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的低端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上漲了11%和8%。“勞動力成本的上漲迫使企業把工廠搬到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印度或越南,對高級專門人才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應減少。這是本科畢業生在制造業就業比例下降的一個原因。”馬妍說。
她認為,如果本科畢業生不通過學校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來滿足醫療、教育、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對知識、技能、素養各方面的要求,那么出現畢業生供給與產業升級不匹配的風險就會比較高。
人口社會形勢促進教育、醫療就業發展
“對我們免費師范生來說,有個‘好工作’可能沒那么容易,但工作還是很好找的。” 錢雨參加了三所學校的招聘考試并全部通過了面試,最后選擇在浙江金華市一所學校當教師。
這名華中師范大學畢業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浙江很多學校修建了新校區,對教師的需求較大,她們班上的同學基本都順利進入學校當了教師。在與同學聊天時,錢雨得知,附近的一個城市,近3年教師的缺口達9000人。“近兩年,那里很多知名高中都在建立分校,教師缺口很大,浙江畢業的師范生都不難找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也認為,從事教育工作是個比較好的職業。在他看來,教育是基礎性、前瞻性的事業。“隨著公民素質逐漸提高,大家對下一代的教育都更加關心,所以教育的發展也非常快。”
事實上,麥可思研究院連續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2014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長最明顯的前5位行業類中,教育位居第一。
顧明遠告訴記者,在教育行業中,學前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社會需求將會很大,“特殊教育是針對殘疾、智障的孩子而開設的,現在很多人對此還不了解,目前我們國家在這一塊也比較薄弱”。
醫療從業人員同樣供不應求。秦川是今年畢業的臨床醫學專業博士生,已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深造8年的她,目前剛剛成為一家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在中國,醫護人員一直是供不應求。”
秦川提到,如今許多醫院紛紛建設分院,為醫護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北京一位從事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研究的學者認為,醫療服務的社會需求增長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醫療需求的爆發是一個正常現象。“醫療需求的收入彈性是大于1的,如果收入需求增長1%,醫療需求可能會增長1.1%。也就是說,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愿意將更多的錢花在自己的健康上。”
此外,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也是醫療從業人員需求量加大的一個原因。首都醫科大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劉澤軍教授認為,與養老有關的醫療產業將成為未來就業的熱點。“社會發展太快,變化太大,許多原有的東西就會跟不上。比如老年保健、老年醫院等就比較少,甚至還是空白。”
盡管醫療行業的需求量較大,但較高的專業門檻成為其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述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廣泛意義上的健康服務業,如健康宣教、健康培訓等,本科生尚能勝任。但培養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從專業學習到臨床實踐,至少需要10年以上。”
技術進步催生諸多融合就業領域,互聯網企業正成大學生就業高地
“我認為現在已經不能用‘趨勢’來形容互聯網,它應該是一種基本的、常態化的工具,就像我們說普通話一樣。”煙臺友家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CEO龔海濤說。
談起互聯網,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一位教師表達了同樣的想法:“在互聯網技術的引領下,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智能化技術會成為未來就業的熱點。”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推出了中國首個就業景氣指數(CIER指數)。數據顯示,隨著經濟放緩,今年上半年中國就業市場出現了趨冷的跡象,國企招聘職位同比下降了19%,但在“全民創業”熱潮的帶動下,互聯網行業用人需求出現“井噴”,互聯網/IT提供職位數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長了 44%。
其中,作為互聯網行業排頭兵的電子商務,發展速度極快。今年上半年,其在線職位數同比2014年大幅增長,特別是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增幅均超過90%。
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互聯網公司已成為目前大學生就業的新興高地,而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領域中最熱門的商業模式,贏得不少大學畢業生的青睞。
互聯網金融也成為互聯網行業當中的熱門板塊之一。
“現在互聯網金融持續升溫,需要將經濟學知識和互聯網知識相結合,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是個新天地。”薛從告訴記者,直接就業的同學大約有三分之一進入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金融前景如何?清華大學金融學博導李心愉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專業副教授馮鵬程也非常看好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雖然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金融,但一定會對傳統金融帶來很大沖擊。而傳統金融如果不主動‘觸網’的話,未來也基本沒有生存余地。”
馮鵬程認為,廣義的互聯網金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互聯網企業做金融,二是金融企業主動“觸網”。互聯網金融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多少愿意跑到銀行辦理業務?”
受技術進步影響的還有新聞學專業。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趙思琪,把自己的就業意向從傳統媒體轉向了新媒體領域,“更快”是她在新媒體部門實習后最直接的感受。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也掀起了一股離職潮,一批資深從業者轉入新媒體行業或直接創業。
對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2015屆碩士畢業生張國文來說,互聯網巨頭企業對她的吸引力遠超過公務員和外企,“薪資待遇和福利很好,工作氛圍比較輕松和人性化,不像一些央企國企和事業單位有那么多條條框框,也不像外企對語言的要求那么高,而且相對自由”。
中央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畢業生王銀鳳也看好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朝陽產業,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著一種變化和創新”。
多所大學的就業中心教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一兩年,互聯網和互聯網相關行業的公司在校園招聘方面的號召力越來越強。每次舉辦招聘會,互聯網企業所占的比例不下30%,其校園招聘的人數也呈倍數增加,并且,2015年的這一比例還在上升。
北京林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徐博函坦言,現在得“逼著自己不斷去學習,學習‘互聯網+’,學習大數據,要不然沒法與一些企業和學生溝通”。
國家政策盤活民間就業創業力量
“近五年,中西部、二線城市會因為經濟改革的輻射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從中長期來看,在互聯網經濟、智能經濟中,還是由東部、一線城市繼續發揮引領和先導作用。”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一名教師表示。
該教師說,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限制大城市規模,以及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城市就業等舉措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大,大學生創業比重會有所增加,公務員、體制內單位的用人需求也會有變化,熱度會穩中有降。
“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舅舅都是體制內的員工,或在事業單位,或在國有企業,看到他們這么多年來晉升的步驟和他們擁有的生活,我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畢業于北京一所“985”高校的馬璐拒絕了父母為她安排好的體制內工作,選擇在一家民營企業供職。對馬璐來說,“花時間在體制內去熬資歷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被民營企業吸引的不止馬璐。今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譚偉,前后經過7輪考試后,進入自己心儀的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互聯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機會,正趕上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紅利期,能明顯體會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和改造。相對于傳統行業,互聯網公司更有前景,更符合我們年輕人的個性。”
一項在2014年開展的,對中國103所大學的5.14萬名畢業生就職意向進行的調查顯示,25%的畢業生選擇了國有企業,而在2012年還是 33%;選擇外企的畢業生則從2013年的44%跌到21%;選擇包括創業公司在內的私營企業的比例則從前一年的14%增到30%。
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王濤發現,以前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畢業生較多,這幾年畢業生開始轉向去發展不錯的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公司,而且數量越來越多。他分析,一是受全國經濟形勢的影響,國有大中型企業招聘的人數有所減少;二是這幾年江浙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很不錯,他們給出的待遇和條件很吸引人,越來越多的學生也愿意選擇這些企業,覺得是“潛力股”。
馬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鼓勵和支持,整體上提高了畢業生創業比例,明顯促進了大學生創業,“創業的人也把就業的崗位留給了求職畢業生”。
從具體行業來看,民辦教育將會是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民辦教育就是我們要調動社會的力量來辦學,這是對社會資源的利用和發揮,對我們國家教育的發展有好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說。在他看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和實施,極大地鼓勵了民辦教育的發展。
在馮鵬程看來,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國家政策勢必會引導整個產業的發展,“國家提倡什么,這個產業就發展得快,國家限制什么,這個產業就有可能發展得慢,甚至慢慢消亡。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