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們 請尊重機器人

說給創業者的話:如果你們對機器人有一絲的尊重,請別把玩具當機器人。
半個月前,我拜訪了一家機器人創業公司,創始人告訴我他們只用了兩個多月就做出了機器人,為此他很洋洋自得,宣稱“如果拼速度,整個深圳我如果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他把“快”歸因于團隊的執行力,而當我看清這個只能視頻聊天的機器人后,心里明白這“快”從何而來。
幾天后,我拜訪另一個做機器人的創業者,一開頭聽到了相同的話,只不過這次的創業者,更加圓潤些,他加了一個“之一”,速度最快的團隊之一。“對媒體說話要留有三分余地,否則容易被打臉”他笑說,臉上一副并不真正真誠謙虛的神情。
當然他確實應該更自信些,因為他做機器人只花了一個多月時間。8月26日,那是開始的時間,他記得很清楚。我并未因此而欽嘆,而是擔憂。這次聊天過后,我心里生出莫大的悲哀。
悲哀在于,我想和你談創新,你卻和我談速度和價格。
讓機器人突破千元以下,最好的方法是把功能減減減
“我做產品的理念是要便宜”,這句話在談話過程中出現多次,每次話題轉到功能與技術時,他都會用這句話來回復。他的機器人售價998元,是我第一次見過突破千元以下的機器人。他堅信價格才是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東西,也是創業者最應該首先考慮的東西。而功能,在來之前我得到了一份產品介紹,主打交互娛樂的兒童機器人,雖然與其他兒童機器人難免類似,但也并未有什么不妥。如今看來,所謂交互并非孩子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而是父母與孩子。準確來說,是父母對孩子的監控,通過App可以看到機器人鏡頭下子女的狀況,有需要的話可以喊孩子到鏡頭前說上幾句話。除了還能唱幾首歌,這也是這款機器人最大的功能。這是因為,他一直在做減法。減到最后,剩下攝像頭。
這與他的經歷有關,從兩年前開始創業,他一直在做攝像頭,包括現在他的攝像頭業務也還在做。于是我問,是不是這款機器人的攝像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他想了一會兒,似乎是在想要如何解釋,最后不知道是不想解釋還是不知道怎么解釋,他給了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這個團隊有著多年的技術積累’,你就按照這樣寫就行了”,他說。
可是你這產品其實只是把攝像頭放在機器人身上,為什么你會把它定義為機器人?我問。
沒錯,它就是一個會動的攝像頭,他說,但你不要這樣寫,他很快地強調道。
”這就是一個玩具,一個高級玩具,想想看現在很多父母還有爺爺奶奶總愛給小孩子買玩具,叫機器人是因為聽起來高大上,一聽機器人,哇,送出去也很有面子。“
技術人不談技術,就不要自稱技術人了
見實在問不出什么技術和創新的點后,我問他,作為一個技術人,為什么如此不重視技術,會放棄這么多的功能。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以技術為先的人。
此前和他有過一面之緣,那是在4個月前的一次項目路演上,那個時候他還在為自己的智能安防產品上臺演說。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深刻,不僅僅是那一頭有著藝術家氣質的長發,他很自信,他說自己是一名技術員,從18歲開始玩技術,到現在有十幾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人,當時我想,他做的產品應該也會很有趣。
所以,我很難相信心目中的技術宅,實際上是一個只談價格的唯利商人。
他說,在2011年成為產品經理之前,他也是一個只知道埋頭鼓搗技術的人,不過在成為產品經理后,他首先要考慮的是要把做的東西產品化,要賣出去。兩年后創業,這種理念更加強烈。
創業之后,他一直不順利。第一次做ToC的攝像頭,結果小米的“小蟻攝像頭”以149元的封殺價讓他只能退出競爭,第二次他開始做ToB的安防方案,不過依然敵不過小米。ToB還是ToC,他的路都越走越窄。
他說,他很討厭小米,不過他非常認同它的模式。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現在也開始模仿小米走路。如果可以,他說要把機器人價格降到499元。
“如果小米將來也做機器人呢,你們唯一的優勢就沒有了。”
“小米一定會做機器人的,這是一定的,不過它不會自己做,而是會選擇投資機器人公司。”
“如果你沒有被選中呢?”
“還有其他大腿可以抱,我不擔心,他們會來主動找我的。”
我很驚訝于他的自信,不過或許是來自外界的追捧太過熱烈,這一個多月以來,太多的媒體和投資人找過來。過去兩年認真做產品都沒受到這樣的關注,他自嘲道。
”所以你現在對于技術一點追求都沒有嗎?“我不死心地追問道。“有,但我知道沒什么用”,他說,“我做技術那么多年,發現最前沿的技術永遠是像谷歌里的這些人搞出來的,我們干不過,而且這些技術到民用一般都需要五年時間。”
我提起一個曾拜訪過的專注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初創公司,他不屑的笑了笑,說那他們做出什么東西沒有。這句話讓我無言以對,因為確實他們并沒有做出什么明顯的成果。不過做不出就意味著不去做嗎?不知道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否還記得自己也是一個技術出身的人。
如果大家都在做玩具,誰來做機器人
今年,在中國被稱之為機器人元年,意為機器人時代的開始。在中國機器人創業一片熱火朝天之時,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已經不輸給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而當我看到日本有阿西莫、Pepper,美國有Jibo、Buddy時,我在中國卻看到越來越多做的速度越來越快的廉價玩具。拿玩具跟機器人比,到底贏在哪里。
”機器人“一詞最早來源于捷克語”Robota“,意為”勞役,苦工“,后來被美國作家阿西莫夫翻譯成英語”robot“,意為”機器“,從含義的改變,可以看出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轉變。因為當中文“機器人”出現時,機器人已經有些像人了。我知道在深圳這個大工廠里,想要做一件產品是極其容易的事情,只要買好材料交給工人組裝就好了。在這種誘惑下,還有多少人能保持最初那份對于創新的赤子之心。只是這種時候,我們做的還是機器人嗎?如果這些創業者可以給予機器人足夠的尊重,就不會把它和玩具混淆了。
在談話結束后,我要求體驗下機器人。小小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幾臺機器人,機器人的樣子是另一家機器人小優的模樣,他解釋這些只是用來測試的機器,他們正在量產的機器人用的是自己的工業設計,他給我看一張圖片,說這才是我們的機器人樣子,到時候你就用這張。我說,好。
我問機器人“今天天氣怎么樣”,它沒回我,工作人員解釋說,你要先拍下它的右胸,我照樣拍了一下,再問了同樣的問題,依然沒得到回復,我以為是我聲音小它沒聽到,于是追問了一句,這時候被告知需要再拍一次機器人,它才能被激活,這讓我很驚訝。語音連貫這個問題你們還沒解決嗎,我問。他說沒有,但遲早會解決的。這個遲早會解決我不知道是多久,不過他們的機器人已經在量產了,而且他看起來也不著急。當然,在他眼里,這只是給小孩子的玩具,不是嗎。小孩子不會介意這些。
他又為我演示了機器人的娛樂部分,拍了下機器人的左胸激活后,給機器人下達了跳舞的命令。音樂響起,機器人轉動著身體,我卻感受不到任何的美感和樂趣。于是,我起身告辭,身后的音樂以及機器人轉動的聲音還在繼續。誰會需要這樣的玩具,我想。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