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工科小伙伴用3D“打印”創業夢

3個小伙伴不停地把頭腦中的構思在電腦中設計出來,再用3D打印成現實物件(左一陳伯倫,居中金昭,右一陳謙)。
2009年金昭大學畢業后,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兩年,“父母就我一個孩子,一定要我回來接班,那怎么辦,只好乖乖回家了。”
在父母的模具廠里,金昭發現外面3D打印機打印一個模具樣品,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于是,他想能否自己搗鼓出一臺3D打印機來,這樣家里的模具可以自己打印,豈不節約成本?
2014年4月,金昭開始著手實現他的想法。首先他借助互聯網,從一個國外科技共享平臺上學習3D打印機方面的知識,再接著找到3D打印機需要的配件圖紙以及機械構造原理,然后他開始在電腦上用軟件建模具,再讓外面的3D打印機打印出配件。
前后一個多月時間,他就自己造出一臺3D打印機,而且能打印出家里的一些小型模具,這下讓父母刮目相看:“這么高科技的玩意,兒子都能做出來,要知道,市面上的3D打印機要幾十萬元一臺呢。”
發揮所長
三位同學一起創業
“我要創業,我要‘自造’3D打印機。”金昭說,只要原理弄清楚,做起來并不十分困難。
父母一想,兒子能幫著廠里打印模具樣品,而且看起來那機器還真是像模像樣,“那好,你去試試看吧。”
金昭在同學微信圈里,并不是最活躍的一個。但有一天,他在高中同學群中貼出一件作品“維納斯”,而且說是自己造的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他在同學群里的人氣立即暴漲了。“這也實在太神了吧”。遠在福建一國企上班的陳謙在點贊的同時心里也活動開了:“每年回來同學聚會,總感覺在義烏的同學話題特別多,有許多時候我都接不上話了。看到金昭現在都能做出3D打印機了,而我的日子卻變化不大,是否也得選擇回義烏創業呀。”
這正與金昭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擅長機械又是材料工程師的的陳謙辭了職回來成了金昭的合伙人之一。
“看到金昭在大學同學群里曬的一枝3D打印的紅玫瑰,這讓我與他之間的話題馬上多了起來。”陳伯倫還在南京讀博,所以他們之間的溝通許多時候是通過網絡進行的,軟件設計就由陳伯倫完成。
3D打印
可以看樣定貨
俗話說:“3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團隊的優勢很快就發揮出來。2014年9月,三個合伙人取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專注之意為公司取名為“義烏市格物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經3人共同努力,更新換代后的小型3D打印機當月在淘寶上就銷了6臺,每臺3000元。接著又在速賣通上開店,他們的3D打印機就開始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現在每個月銷售在60臺左右。
他們目前正抓緊研發第二代產品、第三代產品。打印機性能越發穩定,噴頭能實現不同打印精度,各種形狀的東西都能手到擒來。
“我和陳謙基本上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有時忙到深夜,就各自躺在沙發上睡,醒來接著干。”
訪談期間,工作室里四臺3D打印機噴頭各自在一邊快速移動,把各種色彩的熱塑料溶液擠出在底盤上不斷堆積,等訪談快結束時,一個小小筆筒已成型。
他們的3D打印機名稱叫“并聯臂結構的新型熱熔3D打印機”。3D打印只需要2~3個小時,以傳統方式制作一個模型需要一周時間,而且成本比3D打印貴多了。目前,金昭的公司正在研發適合辦公用的和適合家庭用的超迷你機型,以及適合院校制作教具用的大型機型,可以分別滿足各層次的需求。
“3D打印是一個‘心里想什么就能打出什么’的技術。”金昭說,現在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他認為,3D打印一定會越來越受歡迎,對未來他十分看好。
如今,3位年輕人正準備在網上開設一家“3D打印機超市”,“我們將在櫥窗里擺出各種各樣的樣品,消費者接觸的是一個3D打印的終端,想要什么就點擊下載,家里的打印機就啟動制作。這樣,父母給孩子制造個性的玩具,或者家里做烘焙時需要一個模具,在家里就可以打印出來了。”
金昭:男,1986年出生,籍貫浙江義烏,2009年畢業于揚州大學,現任義烏市格物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謙:男,1987年出生,籍貫浙江義烏,2010年畢業于重慶理工大學。現任義烏市格物三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陳伯倫:男,1986年出生,籍貫江蘇,2009年畢業于揚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讀博士。現任義烏市格物三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執行官。
義烏市格物三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是一個非常年經的公司,自主研發制造以及銷售3D打印機,目前已銷售3D打印機數百臺,并通過網絡銷往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
在一堆擠滿著各種零部件、機械部件和3D打印出來的小玩意中,3位小伙子從自己的工位上滑出椅子,擠擠挨挨坐下,彼此推讓著:“你先說”“你先說”……他們燦爛笑著。先梳理一下3人的關系:金昭是其中的“帶頭大哥”,他與陳謙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學、是“發小”,金昭與博士陳伯倫是大學室友;后金昭回義烏家族企業準備接班,陳伯倫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士,陳謙大學畢業后到國企上班。
2014年,3人因3D打印機的研發走到一起,在義烏組建起團隊,創立公司。訪談中,如果其中一個說話稍不到位,另一位會馬上進行補充,看得出這個由同學緣份而組建的年輕團隊特別有默契,這或許是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獲得創業成功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