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明:3D打印的尋夢人

姓名:張遠明
職務: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正高級工程師
榮譽:2014年第七批浙江省“千人計劃”特聘專家
喜歡的書籍:《將心注入》
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近年來,該技術已逐步應用在重大工程與軍工項目上,諸如3D打印建筑、3D打印航空航天設備零部件、3D打印人體器官等方面。
11月2日,中國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總裝下線,對于像張遠明等在3D打印領域默默耕耘的研究者來說,C919的下線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C919的部件采用了3D打印技術加工中央翼線條,綜合性能優于傳統的鍛造技術,這標志著我國在高精尖3D打印萬里長征中又前進了一步。”張遠明說。
追尋內心 放棄攻讀MBA
張遠明祖籍江蘇南京,從小在吉林出生與長大。1988年,他大學畢業后進入了國內機床行業的頂尖研究所—機械工業部北京機床研究所,從事激光加工領域的研究,并獲得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獎。
1997年,他進入MEKTEC(北京)美可達正和機電技術有限公司,負責柔性線路板的設計與測試,生產的產品主要應用在佳能、奧林巴斯的照相機、攝像機、打印機等電子器材上。
“外資企業有比較特別的"5S"定律,尤其重視效率,節奏很快,基本上一款產品三至六個月就要研發生產出來,這與過去在實驗室對著課題一鉆研就是一年半載完全不同。”張遠明回憶道。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他逐漸習慣了外資企業“短平快”的節奏,也漸漸發現與搞基礎理論研究相比,能看到產品問世,并且感受產品投入使用后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更令人興奮。
扎實刻苦的態度得到了公司管理層的肯定,4年后,公司決定派他去英國攻讀MBA。張遠明心里明白,這是公司想提拔他晉升核心管理層的意思,不過他卻“臨時”更改了主意,決定攻讀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他提出了壓電陶瓷主動控制阻尼的高速減材制造方法,獲得了國際專家的充分肯定。
涉足3D打印高新技術
2006年,張遠明到英國拉夫堡大學攻讀博士后,正式接觸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那時,3D打印在中國還屬新興領域,鮮有專業團隊研究,“我回國跟機床研究院的老朋友說起3D打印技術,他們非常好奇。”
他與團隊承擔英國大型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瞄準了大尺度3D打印技術,提出將這項技術應用在現代建筑領域,甚至在月球上建房屋的構想。“如果這項技術能成功,將來宇航員登月后,就能用月球表面的塵土作原料在短時間內打印出房屋建材,像支帳篷一樣把營地搭建起來。”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團隊設計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4m×5m×6m的3D打印機,這在當時已經稱得上大型3D打印機了,他們用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凝土、火山灰、硅粉作為原材料,成功打印出了大尺度的房屋模板。
2008年,張遠明與拉夫堡大學3D打印團隊部分骨干成員,一起回到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繼續從事大尺度先進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究,并擔任研究員。在此后的5年多里,他先后涉足了大尺度金屬3D打印與微納米尺度電子3D打印。
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始涉獵3D打印技術領域,張遠明決定回國發展,尋求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提升國家3D打印實力
回國后做什么?這次他的決定還是企業。幾番比較后,他選擇了寧波興隆車業有限公司高新技術研究中心。在這家企業,他身兼數職,一邊負責3D打印機的研制,一邊協助企業完成新一代產品開發和檢測工作。
由于國內缺乏檢測儀器,興隆車業生產的電動車都要運到國外檢測,非常繁瑣、耗費成本,因此,企業急需建立起自己的檢測流水線。于是張遠明對著檢測團隊拍回來的照片反復琢磨國外的測試標準,不斷地嘗試與改進,終于分析并研制出了國內首臺智能電動車助力比測試系統,為企業省下一筆較大的開支。
去年6月,張遠明加入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激光與智能能量場制造團隊,研究用感應加熱的方式取代傳統激光與電子束的超高溫金屬復合3D打印機。“取代激光與電子束后,可以使3D打印機的售價大幅度降低。例如一套激光器掃描振鏡售價40萬元,用感應加熱方式后,售價可以降至2萬元~4萬元。”他說,“此外團隊還聯合青島科技大學,開展工業橡膠制品3D打印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將來像汽車輪胎、橡膠玩具等也可以用3D打印機打出來,大大縮短模具制造的開發周期,還能實現個性化制作。”
3D打印技術對于國防、航空等重點領域高端復雜精細結構關鍵零部件的制造起到了很大作用,為其提供了應用的支撐平臺。對此,張遠明有明確的目標,“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拉近中國在這一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距離,希望能在一些高精尖的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