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早已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了,毫不夸張地說,普羅大眾都有“3D打印”的經歷:“小時候玩泥巴,用布裹著將其擠出一坨,得到一個球形狀物體。”這一過程用現在極客的話形容,就是3D打印。所以,大人們,千萬不要嫌玩泥巴的孩子沒出息,說不定哪天,你家的房子就是這孩子用泥巴給你捏出來的!
別以為這個例子是在黑3D打印技術,但實際上其工作原理就是如此:即畫圖軟件建模,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逐層的截面,打印機通過讀取文件中的橫截面信息,用液體狀、粉狀或片狀的材料將這些截面逐層地打印出來,再將各層截面以各種方式粘合起來從而制造出一個實體。
而因為3D打印相比傳統制造的優勢在于速度快、修改成本小的特點,所以近年來也是在傳統制造、醫療、文物保護、建筑設計和配件飾品等行業火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被期待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先驅。
帶著莫大的光環,手握3D打印技術的企業們紛紛借勢登上舞臺,其中就包括近期已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的骨科植入物制造商——愛康醫療。
3D骨科植入物市場不火才怪
跌打損傷貌似是人類最常見的“傷病”之一,哪怕正常走路也有可能扭傷腳踝什么的。“高發”之下,骨科市場的容量完全是要多大有多大,順帶著,作為骨科市場極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骨科植入物市場,也因患者人數上升、骨關節植入物手術越趨普及、骨關節植入物手術帶來的經濟負擔變輕、產品進步等因素,增速達到空前。
拿中國市場來說,智通財經發現,2016年,我國骨關節植入物市場的手術量及收入僅次創傷植入物市場。
手術量方面,由2012年的大約170萬宗增加至2016年的290萬宗,復合年增長率為13.8%,并預計2021年將增加至470萬宗,2016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2%。
收入方面,由2012年的約74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增長至2016年的12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5%,預期于2021年增長至203億元,2016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6%。
收入量、收入都呈現出高復合增長率,做骨科器械的企業肯定是賺的天昏地暗,但現實是,進口普遍比國產活的滋潤,因為別人有技術、有質量,畢竟,移植一個東西到人體內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一尷尬下,3D打印技術作為“新技術、高質量、價格便宜”的代表開始獲得機會。并且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支持這一技術應用。
在2013年,3D打印行業被中國科學及技術部列為重點發展產業。盡管作醫療用途的3D打印產品須經CFDA批準,但于2014年2月頒布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的通知)》精簡和簡化了3D打印產品的注冊過程;“十三五”鼓勵國內企業開發生物醫用材料等醫療器械,包括3D打印材料及醫用植入物;“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進一步改革,重點在于加快創新或急需醫療器械的審批過程,并推出實施計劃以進一步發展3D打印技術及用途。
另外,在政策給予支持同時,我國政府也開始鼓勵國產代替進口。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調查,醫療器械封頂線報銷(如北京、洛陽及上海)及浮動起付線減免(如寧波及武漢)是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兩項醫療保險政策,在這兩種情況下,患者使用于中國生產的骨科植入物較進口產品享有更高的報銷率(因不同城市而異)。
政策扶持,技術應用興起,3D打印的骨科植入物顯然潛力無限。
業績暴增,3D產品回報率驚人
結合上述的市場,身為我國第一家,且唯一一家將3D打印技術商業化,并應用于骨關節及脊柱置換植入物的醫療器械公司愛康醫療的業績自然是差不到哪里去。
智通財經在該公司招股書中看到,2014年、2015年、2016年及截至2016年及2017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愛康醫療的收入分別為1.48億元、2.06億元、2.7億元、1.15億元及1.62億元;溢利分別為5172萬元、6490萬元、7732萬元、3322萬元以及5005萬元。
收入、凈利潤逐期走高,主要受益于該公司的常規產品、3D打印產品等。
如2014年、2015年、2016年及截至2016年及2017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愛康醫療銷售常規產品(包括膝關節置換植入物及髖關節置換植入物)所得收入分別為1.38億元、1.93億元、2.41億元、1.04億元及1.42億元,分別占該公司總收入的93.3%、93.7%、89.3%、90.6%及87.4%。
3D產品在2015年8月才推出,在2015年、2016年及截至2016年及2017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其銷售3D打印產品產生的收入分別為110萬元、121萬元、300萬元及980萬元,分別占該公司總收入的0.5%、4.5%、2.6%及6.0%。
雖然3D產品占比較低,但橫向對比,僅今年上半年,3D產品就拿回了近1000萬的收入,幾乎等同于第三方骨科產品、其他的總和,按這一增長率,未來回報率驚人。并且,在同類產品中,該公司3D產品十分富有競爭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愛康醫療的品牌“AK Medical”在2016年就銷量而言為我國最暢銷的骨關節植入物品牌,收入也是國內最暢銷的國產骨關節植入物品牌。
從收入和盈利上看,愛康醫療這一標的是非常優秀的。
折戟A股,圓夢港股
市場好、業績好,那就上市吧!
事實上,這并非愛康醫療首次啟動上市。早在2011年3月29日,愛康醫療就排著A股創業板的隊,打算在國內上市。
可資本市場并非想來就能來的,在排隊中,中國證監會審核時開始對該公司問詢一堆問題:比如,為什么股東要在2011年1月要按低于2010年6月原始認購價的價格向九名個別人士出售愛康醫療北京股份?如何解釋工業園用地不合規的行為?為何動用財務經理的個人銀行賬戶收取分銷商于2009年至2011年間作出的一小部份付款?
放眼望去,其實這些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經過材料準備,2012年1月30日,愛康醫療北京遞交回復及隨后遞交有關最新財務數據的補充數據。
答卷是交了,可因為當時新股的審查較嚴格的原因,中國證監會卻不理自己了。眼看籌劃上創業板時投入的資金和時間,都要變成了“無用功”,于是2012年4月13日,愛康醫療北京主動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A股上市申請。
A股不愛,2017年9月,愛康醫療轉換戰場,現身港股。而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在廠房建設、3D研發升級等方面。
按招股書披露,愛康醫療募集的資金第一項就將用在常州設施的建設,并在較少程度上升級北京現有的設施。常州設施的目前設計年產能為15萬套常規骨關節植入物,相當于該公司常規骨關節植入物基于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年化產能約1.5倍。
想想也對,常規骨關節植入物是愛康醫療的“現金牛”業務,好鋼用在刀刃上,用更多的資金壯大自己的主營業務,無疑是明智的。
另外,愛康醫療還計劃于2018年前增加3D打印產能,并將部分募資用作開發及升級3D打印產品及醫工交互平臺。主要包括為3D打印產品的研發提供資金,及升級數據處理軟件、即時消息應用程序及數據庫以提升自己醫工交互平臺的效率,且增加3D ACT解決方案在醫院及外科醫生中的品牌認可度,并將有關解決方案應用擴展至其他骨科產品市場板塊,如骨腫瘤及頜面板塊。
綜合上述,雖沒有強大的股東背景,但憑借盈利、市場、3D技術等支撐,愛康醫療有望港股市場打響“3D打印第一股”的名號。(田宇軒/文)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