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應用領域拓寬 研制技術屢獲突破 五股引爆
3D打印應用領域拓寬 研制技術屢獲突破
近期3D打印方面消息頻頻,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拓寬。據外媒最新報道,俄羅斯生產的全球首個外殼由3D打印技術制成的衛星將于3月底發射。波音公司開發出一種懸浮式3D打印技術,在沒有任何實體打印平臺的情況下,實現360度無死角操作,并于近日成功獲批專利。
通過波音公司發布的視頻可見,使用該3D打印技術,在整個打印過程中沒有任何實體的打印平臺,所打印的對象始終懸浮于半空中,并且還可任意做空中翻轉動作。這與普通3D打印機只能自上而下進行材料沉積有很大區別。
研究人員稱,該技術的優勢在于:完全突破對形狀的限制,實現更加復雜零部件的整體3D打印。而且,該技術采用多個3D打印機同時在不同方向一起工作,可打印出各種功能產品,并顯著提高打印速度。打印出的材料具有抗磁性,經過超級冷卻之后能變成超導體。此外,波音公司在專利中還提到懸浮的其他方式,例如,通過聲波進行懸浮。未來波音公司將使用懸浮式3D打印技術驅動創新,以開發復雜的飛機零部件制造技術。
據中國證券報之前報道,業內人士認為,3D打印技術是一種應用廣泛,結合力強的技術,尤其適合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產品關鍵零部件的制造。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3D打印市場上,航空和軍事領域終端用戶的占比達到14.4%,成為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他主要終端用戶還包括汽車制造、消費品、醫療保健機構等,占比分別為21.2%、18.12%、16.07%。
相比于傳統制造工藝,通過3D打印技術生產航空航天所需零部件優勢明顯。航空航天制造領域大多使用價格昂貴的戰略材料,比如鈦合金、鎳基高溫合金等難加工的金屬材料。傳統制造方法對材料的使用率很低,一般不超過2%—5%,材料的極大浪費意味著機械加工的程序復雜、生產時間周期長、制造成本的增加。
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飛機零部件材料使用率則能夠達到60%,有的甚至達到90%以上。不僅如此,3D打印技術還可以優化復雜零部件的結構,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將復雜結構變換重新設計成簡單結構,從而起到減輕重量的效果,其制作的零部件較傳統方法輕30%-55%。
在航天航空領域,3D打印應用前景愈加積極。目前空客公司的A350機身中已有超過1000種零部件都是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制成,這一數量超過其他任何飛行器中所采用的3D打印材料。3D打印龍頭企業Stratasys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總經理伊隆表示,通過使用3D打印技術,飛機生產企業可以大大降低某些零部件在制造過程中的復雜程度,同時降低成本和時間。但他同時承認,在當前階段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整架飛機還無法成為現實。
過去幾年,美軍也啟動了不少3D打印相關項目。美國空軍與私人航天公司SpaceX和Orbital ATK簽訂了一份總額2.4億美元的合同,開發3D打印火箭引擎。美國空軍日前還宣布,計劃開發一項新技術,利用3D打印技術在戰場現場制造小型無人駕駛飛行器(UAS),以在最短時間響應前線需求,降低裝備成本,該計劃將列入美軍2017年軍隊探索性勇者試驗(AEWE)中。
西南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國內二級市場對于3D打印仍處于主題投資為主的階段,設計材料類、設備類和應用服務類個股整體受益。未來幾年中國3D打印市場仍將保持4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18年有望突破200億元。A股中金運激光、光韻達、蘇大維格等上市公司,涉及3D打印相關業務。(中國證券網)
大族激光(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盤中直播 我要咨詢)
大族激光:營收凈利符合預期,激光與自動化齊發力
大族激光 002008
研究機構:長江證券 分析師:莫文宇 撰寫日期:2016-02-25
報告要點。
事件描述。
2月24日晚,大族激光發布《2015年度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7億元同比上漲0.09%,實現歸母凈利潤7.46億元,同比上漲5.38%。
事件評論。
主營業務均實現增長,排除大族元亨影響,公司業績更好。2015年是公司小年,但公司各項業務均保持增長,其中小功率設備銷售與去年持平,大功率設備銷售增幅為7.79%,PCB設備銷售增幅為16.77%。
14年公司處置了大族元亨的股權,這一項目14財年并表2.28億收入,2018萬凈利潤,排除大族元亨的影響,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幅為6.54%、12.39%。
大額定增過會,激光+自動化雙輪驅動。公司2015年41億元增發投入特種光纖及光纖激光器產業化、高功率激光焊接系統及機器人自動化裝備產業化、脆性材料加工與量測設備產業化、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中心四大項目。工業自動化是公司激光主業的自然延伸,兩大機器人基金將保證控制器、減速機、電驅動、機器視覺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外延生長,未來將實現激光與自動化雙翼齊飛。
消費電子重要客戶大年來臨,小功率裝備需求再創新高。15年是消費電子大客戶小年,需求端乏力導致供應鏈業績增速普遍下滑,公司小年不小,憑借藍寶石切割設備等新訂單景氣度不減。隨著16年智能終端大量更新換代,智能穿戴及VR設備新品的推出,消費電子景氣度有望提振,公司量測、組裝設備一直受到高端客戶的青睞。
切入汽車制造及工業自動化,業務空間打開。公司此前雙線出擊參股西班牙Aritex和沈陽賽維特,獲取飛機和汽車部件組裝提供裝配方案設計、工裝設備制造、系統集成及生產線建設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同時切入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車型核心部件焊接及組裝制造裝配線,打開了進軍汽車制造裝備市場的第一步。未來將持續引進自產激光切割、激光焊接、自動化集成等產品。
公司的核心零部件激光器及特種光纖將自產,具有進口替代的戰略意義。大額定增過會,將確保公司未來數年的發展資金。維持對公司的推薦評級,預計15-17年EPS為0.71、1.00、1.26元。
風險提示:消費電子景氣度不及預期。
銀禧科技(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盤中直播 我要咨詢)
銀禧科技:高分子類新材料改性塑料供應商
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分子類新材料改性塑料供應商。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阻燃料、耐候料、增強增韌料、塑料合金料和環保耐用料五大系列。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電線電纜、節能燈具、電子電氣、家用電器、玩具、道路材料等領域,具有安全、環保等性能,并已通過國際權威機構SGS檢測。
光韻達(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盤中直播 我要咨詢)
光韻達:業績略有下滑,3D打印業務加速推進
光韻達 300227
研究機構:光大證券 分析師:劉曉波 撰寫日期:2016-02-17
事件:
公司2015年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6億元,同比下降10.58%,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600萬元,同比下降4.72%,EPS為0.19元,低于預期。
點評:
公司處于電子信息行業,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終端用戶需求下降導致整體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增速放緩。從具體細分業務種類來看,SMT類業務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同比上升13.85%;PCB類業務由于下游客戶訂單大幅減少,公司銷售額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36.44%;LDS類業務的主要客戶群體為韓國客戶,受客戶自身業務調整的影響,該業務也相應出現下滑,下滑比例達到44.87%。而公司的新興業務3D打印業務目前仍處于市場開拓階段,短期內業績無法得到釋放,對公司整體業績影響較小。
3D打印業務將助力公司重新起航:
公司的3D打印業務已經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正積極進入醫療領域。公司在2015年初成立了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韻達數字醫療科技有限公司,9月推出了國內首家醫學3D打印云平臺,并和多家醫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3D打印在醫療臨床領域的創新應用。該平臺將醫學與工程學相結合,建立了“醫學+3D打印+云服務平臺”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已經實現了多個成功的案例。另外,公司還積極開展3D打印網上平臺業務,并參股上海極臻三維設計有限公司,加強3D打印設計的合作。公司的3D打印業務正在全面布局,未來將成為公司業績爆發的引擎。
估值與評級:
預測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別為0.26元,0.44元,0.65元,調整目標價至30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3D打印業務在汽車醫療領域能否順利拓展;LDS業務能否加速放量;傳統下游電子領域能否平穩較快增長。
華中數控(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盤中直播 我要咨詢)
華中數控:傳統業務下滑,努力轉型升級
華中數控 300161
研究機構:長城證券 分析師:曲小溪 撰寫日期:2016-02-26
投資建議
我們預測公司2016-2018年公司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0.66億、0.88億和1.01億,對應的EPS分別是0.41元、0.55元和0.62元。公司是國內數控行業領軍企業,會繼續保持國內行業品牌的引領地位,隨著市場對高端智能制造需求旺盛,公司轉型平穩過渡,未來兩年公司的業績有望好轉,首次給予“推薦”評級。
投資要點
傳統業務下滑,機器人業務同比上升。公司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55,073.66萬元,較2014年下滑6.06%,其中,數控系統業務收入21,273.70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74.82%;機器人業務收入3,390.45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01.91%;數控機床業務收入15,533.47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41.23%,較去年同期下滑 35.74%;伺服電機業務收入9,089.31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43.05%。公司2015年實現凈利潤-4,135.90萬元,較2014年下滑486.01%。
公司綜合毛利率31.59%,期間費用率均有所增加。公司2015年綜合毛利率為31.59%,較上年同期增長3.50%。分產品看,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及散件、電機的毛利率分別為19.48%、39.13%和25.14%,較上年同期分別增減-0.62%、2.22%和-3.30%。公司2015年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同比增減9.21%、36.53%和425.34%,主要是由于2015年研發費持續增長、新增短期借款,利息支出增加以及定期存款減少,利息收入下降所致。
公司2015年破局而立,積極尋求轉型。公司2015年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投入較上年同期增加10.62%。公司針對3C行業細分市場需求,開發了高速鉆攻中心數控系統HNC-818AM,打破了國外的長期壟斷,目前公司已實現4000余臺套的銷量。針對傳統工業市場,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在多項關鍵技術方面實現了突破,與國外的差距大大縮小,40%以上的航天復雜零部件已經可以由公司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裝備加工。公司將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伺服電機等核心共性技術,延伸擴展到工業機器人領域,以武漢為總部,迅速在重慶、深圳、泉州、鄂州、東莞、佛山等地進行了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的全國性布局,并研發出系列產品投入銷售,形成了千臺多關節機器人的規模生產,成為公司一個新的產業主體。2015年,公司圍繞著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需求,在教育市場努力轉型,并在國內首次提出智能工廠教學方案。
收購江蘇錦明100%股權,切入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領域。報告期內,公司積極推進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事項。公司擬向江蘇錦明的全體股東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其持有的江蘇錦明100%股權,同時公司擬向不超過五名其他符合條件的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截至本公告日,江蘇錦明資產評估結果已通過教育部備案,江蘇錦明在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收購完成將對公司實施“一核兩體”產業發展戰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虧損。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947-2,447萬元,較上年同期業績下降的原因是報告期確認的政府補助相比于上年同期減少。
風險提示:下游3C市場需求低于預期,傳統業務繼續下滑。
海源機械(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盤中直播 我要咨詢)
海源機械:華麗轉身,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身領域先行者
海源機械 002529
研究機構:平安證券 分析師:余兵 撰寫日期:2015-12-16
投資要點
公司華麗轉身,通過定增進入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身輕量化產業領域,此舉將填補國內大規模生產成套裝備技術的空白,公司也將成為國內率先具備提供碳纖維車身部件的供應商,從而形成智能化技術裝備和輕量化復合材料兩翼協同發展的公司戰略。
平安觀點:
傳統業務發展受限,公司轉型切入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身輕量化領域:公司傳統壓機業務受到經濟形勢和下游 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影響,發展受限,通過定增進入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身輕量化產業領域,以智能化技術裝備和輕量化節能復合材料為兩翼,構建起了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應用的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平臺。
碳纖維復合材料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理想材質,快速成型等技術突破使得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部件成本下降成為趨勢:1)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預計2020年銷量有望達到203萬量,年均復合增長率50%,但續航里程成為電動汽車瓶頸。碳纖維低因為低密度、高強度等出色的物理性能成為車身輕量化材質的理想選擇,研究表明,電動汽車車體每減重30%,一次性充電行駛里程可增加33%。2)中國產業信息網的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碳纖維需求為14萬噸,五年平均復合增長率為18.9%,其中增長最快的應用領域是汽車工業,預期至2020年其需求將達到2.2萬噸,2015-2020年的復合增長率為25%,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部件成本下降成為行業趨勢,碳纖維出現在普通汽車上也只是時間問題。3)公司在裝備研發上擁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工藝測試和驗證方面經驗豐富,并與歐洲知名復合材料企業、中科院海西所等開展合作,對碳纖維制品的大批量快速成型工藝進行探索和研發。
海源新材料打造復合材料模板新增長點,海源三維打印公司商業化應用逐步推進:1)公司在2012年成立全資子公司海源新材料,從亊復合材料建筑模板等的研制與銷售。由于復合材料模板相較于鋼質模板、竹木模板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符合國家“以塑代木,以塑代鋼”的產業政策導向,銷售增長迅速,2015年上半年復合材料模板實現3098萬的收入,相當于去年收入的90%,未來有望延續快速增長。2)海源三維打印公司目前已有工業級和桌面級的3D打印機,以及3D快掃儀、3D激光內雕機等商業化產品,未來主要應用研究方向集中在建筑行業和金屬材料的3D打印方面。
盈利預測:我們看好公司作為先行者在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身輕量化領域的發展潛力以及復合材料模板在建筑行業迅速普及的行業趨勢,預計公司2015-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5、3.29、5.2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5%、40.4%、58.9%;凈利潤分別為465、5986、10630萬元;每股收益分別為0.02、0.30、0.53元,同比增長43.9%、1186%、77.6%,首次覆蓋給予“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1)碳纖維項目研發進度不及預期;2)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產品市場推廣不及預期;3)復合材料模板市場推廣不及預期。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