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3D打印學界業界資本圈各有不同
昨日,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出爐,3D打印行業代表人物史玉升和王華明未能進入第二輪。雖然學術成就并不等同于市場成就,但行業領軍人物落選院士,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目前國內的3D打印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今年5月,工程院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因為在3D打印業界較有成就,王華明和史玉升入選該名單,同時,兩位專家在資本市場也頗有人氣。
王華明參與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的評選,參評專業為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史玉升參與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評選,參評專業為材料合成與加工。兩人的推薦單位均為中國科協。
經過各學部對候選人材料審閱、專業組評審和投票等程序,中國工程院昨日公布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不過王華明和史玉升的名字并不在列。雖然兩人都以象牙塔內的職務參與院士申報,但他們都與一些上市公司有著較深的淵源。
史玉升的工作單位是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大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華中數控(300161,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均被市場認為是3D打印概念股。王華明則與包括中航重機(600765,股吧)、中航投資(600705,股吧)在內的企業合組3D打印業務公司,同時還與南風股份(300004,股吧)有合作關系。
在學界和業界,顏永年團隊、盧秉恒團隊和黃衛東團隊與上述兩人的研究團隊并稱為中國3D打印行業的“五大力量”。其中,顏永年已75歲高齡,按照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原則上年齡不超過70歲的規定,已難再評院士;盧秉恒于2005年被評為院士;黃衛東則沒有參加此次增選院士申報。
王華明和史玉升此次未能進入第二輪名單,或將意味著市場對3D打印行業潛在利好信息的期待落空。從更深層次來說,院士增選在相當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內科技的最高水平,以3D打印行業為背景的申請人在市場高度關注下仍未能入選,這表明國內3D打印目前的技術表現,至少在學界還有不同意見。
當然,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對于學界、業界、資本圈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而且院士評選本身也未必能準確說明某種技術的前景和先進性。
可以看到的是,國內3D打印行業的五大力量都在積極與企業合作,努力將3D打印推向應用。而對于這種合作的未來,此次行業領軍人物落選院士,表明市場需要更多耐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