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產業謹防重蹈光伏覆轍
有研究顯示,國內3D打印產業目前的市場規模約10億元。即使按照比較樂觀的預計,3年后能增長到100億元,離產業化還是有較遠的距離。
不過,這項技術的“魔幻”特性已經調動起了很多地方的熱情。當王華明教授亮相中國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時,立刻引來不少開發區招商人員的追逐。
目前,已有南京、青島、武漢和東莞等多個城市表態要在3D打印上有所作為。今年3月,國內首個3D打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南京。按照規劃,這個中心涵蓋3D打印應用中心、示范中心以及科普、教育和培訓等中心。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表示,青島正集中資源,將研究編制3D打印產業行動計劃并設立產業園區,重點選擇家電電子、模具制造和生物醫療等領域開展研發和應用。
南京紫金立德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連寧認為,外界對3D打印的渲染有些過度,國家層面也沒有3D打印的發展綱要或規劃。如果各地相互攀比、分散發展,有可能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
為避免光伏現象重演,專家指出3D打印產業應該首先抓好下游應用的開發。目前,我國航天軍工產業對3D打印的需求增長非常快,這與航天軍工市場所用的零部件比較復雜,且要求快速響應有關。王華明教授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的飛機大型鈦合金構件,榮獲2012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
但光有航天軍工的應用顯然是不夠的。在醫療和日常消費領域,3D打印也有不小的潛力。記者在上海伽藍化妝品公司看到,該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實體瓶型,短時間內就能拿出幾十種樣式,大大加快了新品開發的進程。在醫療領域,量身打印的鈦合金人工骨,也給不少患者帶來福音。
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是一個待補的軟肋。目前,很多國內企業熱衷于開發3D打印設備,但不少企業生產的桌面級打印機(售價數千元),娛樂性尚可,實用性不強。
與設備相比,材料面臨的瓶頸更大。不少3D打印材料需要進口,直接制約了下游應用。對此,專家建議,今后國內企業應加強對碳化硅等新型打印材料的研發。
“3D打印不是萬能技術,其與傳統制造業是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要以科學的態度、適當的期望值,來促進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