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使用3D打印成功制作出1億7千萬年前的哺乳動物頜骨化石
時間:2015-11-25 02:52 來源:3ders.org_南極熊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除了工業和藝術,3D打印在科學研究上也是大有用處。最近,這項技術就幫助牛津大學博士兼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Roger Close完成了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古生物學發現。
據中國3D打印網了解,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大約2周之前,Close博士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講述了他和自己的團隊在蘇格蘭斯凱島發現了一種只有老鼠般大小的侏羅紀哺乳動物的下顎化石。雖然之前也發現過類似的牙齒化石,不過它們卻被認為屬于3個不同的物種。然而Close博士卻不這樣看。在仔細的研究分析后,他和團隊最終意識到,這些化石實際上是屬于同一物種Palaeoxonodon ooliticus的。全部工作之中最大的亮點就在于,它們沒有將化石從石頭中挖出就完成了確認,而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3D打印和3D掃描技術。
“在10年之前,標準的做法還是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將化石從石灰巖中挖出,”Close博士解釋說,“不過,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辦法:利用倫敦自然博物館的CT掃描就能得到精細的3D圖像,所以全部的準備都可以數字化。”


“能將模型放大20倍的確很有趣,”Close博士表示,“另外,使用實體的3D打印模型也確實很有幫助,因為有些細節特征是無法通過電腦屏幕獲得的。”
實際上近年來,3D打印的化石模型正愈加受到研究者、教育者或是考古發燒友的青睞,原因是3D掃描技術日趨成熟,而通過網絡服務得到3D數字模型或是直接下載免費模型也變得越來越簡單。所以可以想象,這種3D掃描+打印的方式一定會成為一種常規的輔助手段,不只是在考古學上,而且是在很多領域為科學家提供有力的幫助。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