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款人形機器人組團亮相,它們可以做這些事
人形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領域炙手可熱的焦點。正在舉行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博覽會將有27款人形機器人亮相,是人形機器人亮相最多的一屆。記者從博覽會現場了解到,這些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工廠當“搬運工”、在24小時便利店進行夜間取貨、在文旅景區和游客互動,還能在家里陪孩子讀書,甚至模仿人類的動作、表情,代替人類測試汽車智能系統。
場景1 夜間值守商店,泛化抓取成功率達95%以上
以往傳統機器人面對反光、透明物體時,經常會出現“看不清”“看不懂”“抓不準”等問題。在博覽會現場,機器人蓋博特G1正在清理桌面,將雜物一一抓起并放進收納箱。它可以準確地抓取任意形狀、任意材質的物品,包括透明的瓶子。
機器人蓋博特G1可以抓取透明塑料瓶。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這是我們今年5月發布的首代通用大模型機器人。它最大的特點是泛化抓取成功率高達95%以上,這是通過我們的具身小腦大模型算法實現的。”該公司產品總監朱輝介紹,泛化類似于舉一反三的能力,機器人能夠抓一種礦泉水瓶子,如果把瓶身的標簽撕掉,變成完全透明的礦泉水瓶子,機器人依然能抓,不用逐一訓練。“連透明瓶子這種最難的物品都能抓,就證明它可以抓取絕大部分物品。”
除了在工廠搬箱子,這款機器人還可以在物流場景中進行分揀操作。下半年,這款機器人將被投放到藥店、商超,進行夜間無人值守。通過外賣平臺接到用戶訂單時,它將像售貨員一樣,到貨架上取下商品或藥品,打包好放到柜子上,等待騎手送給用戶。“我們的初心是把機器推到千家萬戶,但是家庭工作的復雜度較高,對機器人的安全要求較高。所以我們先從簡單的場景切入,在24小時便利店或藥店,機器人可以在夜間替代人類進行補貨、理貨和取貨操作。”
在展區內,出于安全考慮,工作人員將機器人的抓取速度調慢了,所以觀眾會覺得它們的動作不快。實際上,這款機器人的效率約為人類的50%,未來還將持續優化,使機器人接近人類的操作水平。
場景2 在景區和游客互動、在家陪孩子讀書
逼真的皮膚、頭發和表情,每年大會,以炫酷機械姬為代表的EX仿生人形機器人都會吸睛無數。今年大會上,EX機器人“家族”更加龐大,包括男女老少外形的多個新品。據遼寧新次元人形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挺昊介紹,在眾多仿生人形機器人中,家庭服務移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將輪式移動平臺和仿生人形機器人進行融合,在家庭應用場景中,可以實現及時響應、用戶跟隨、指令實行等功能,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群和行動不便人群。外形是蘇軾的交互型仿生人形機器人通過對古代文學、歷史知識、人物經歷的深度學習,能夠復現蘇軾的詩文和思想,可以在歷史文化景區和游客互動。
“今年,機器人的靈巧手進行了升級,把手臂中的電機縮小放在機器人的手掌里,使其抓取、把握的動作更加準確、靈活、穩定。”張挺昊說,以往電機植入機器人的小臂,工作人員使用魚線或鋼絲牽引手指,時間一長,這些材料便容易斷裂。如今植入手掌后,每根手指的靈活程度都會大大提升。
在展區內,很多小朋友被青少年孿生人形機器人“躍遷”吸引,這款外觀是孩童的機器人可以在兒童的啟蒙教育階段提供有情緒價值的問答內容,應用于智能教學和兒童陪伴場景。“我們讓它模仿孩子的表情和行為特征,他的身高也會讓同齡的孩子覺得更親切。另外,機器人正常情況下在軟件層面上是不可以拒絕的,但這款兒童機器人可以拒絕,所以在回答時更顯得俏皮可愛。”張挺昊說。
場景3 “入職”汽車工廠當“搬運工”
今年將人形機器人總部落地北京亦莊的優必選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帶著Walker S、Walker S Lite等“人形機器人天團”亮相,還現場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工業場景解決方案。只見機器人“檢驗員”手持LED照明燈走近“待檢”車輛,幾秒鐘便完成車胎、車門等部件的檢測。記者注意到,工作人員特意遮擋了“待檢”車輛的車標,“檢驗員”在檢查中發現無車標,并把這一情況反饋給系統。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介紹,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已“入職”多家汽車工廠,可以在工廠的入庫上料工位協同員工執行搬運任務。它是國內首次全流程執行和對外展示料箱搬運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其作業完成度和執行難度也屬于業內前列。
場景4 模仿人類狀態、指令,測試汽車智能座艙
“汽車智能座艙系統可以識別疲勞駕駛、駕駛過程中使用手機等違規、風險駕駛行為,并且響應聲音、手勢指令,比如通過聲音或手勢讓系統打開車窗。在汽車研發制造過程中,要測試這一系統,往往需要人坐上駕駛位,針對市場需求,我們研發了一款人形機器人,能代替人進行智能座艙測試。”在博覽會現場,上海清蕓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杰東介紹了這款智能座艙測試機器人。
智能座艙測試機器人具備完善的仿人臉功能,不論是臉型還是臉部的肌肉與動作,都與人相似,能模仿人的面部動作和表情,比如閉眼、打哈欠。同時,這款機器人也能模仿人的手勢,還能開口“說話”,向智能座艙系統發送指令。“智能座艙機器人在車內通過長時間閉眼和低頭、打哈欠模擬人疲憊的狀態,從而測試智能座艙系統是否能識別疲勞駕駛;機器人在車內通過標準化手勢和語音做出指令,就能測試智能座艙系統的指令響應情況。機器人的應用能實現智能座艙測試的標準化,同時由于機器人能24小時作業,可以提升測試效率。”張杰東表示,目前,企業和頭部新能源企業展開合作,這款機器人已經投入市場使用。
張杰東表示,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值得期待,“除了智能座艙測試,在代替人進行汽車駕駛、幫客戶從后備廂拿行李等功能都可能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實現。”
場景5 “母平臺”開放兼容,可二次開發不同場景需求
跳舞、鞠躬、打招呼、聽聲音抓東西……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臺“天工”在機器人大會上展示了新技能。
“天工”的開發者為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與普通人形機器人不同,4個月前首次亮相時,“天工”便擁有了穩定小跑的技能,時速達到6公里,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時隔4個月,“天工”再次升級,不僅動作花樣更多,還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加持下,掌握了語音交互抓取能力。
“當人下達語音指令后,具身智能機器人就能基于‘開放詞匯目標檢測與任意物品分割多模態模型’完成一套抓和放的動作。”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算法專家張強介紹,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鏈路已經打通,這意味著機器人可以理解人類指令,拆解并完成相關任務,未來機器人將能幫助人類做更多事情。
據介紹,“天工”具備平臺開放性和兼容擴展性,可以實現靈活擴展軟、硬件等功能模塊,充分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需求。科研機構及機器人相關企業可基于“天工”母平臺的軟硬件功能,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二次開發。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吳婷婷 葉紅梅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