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3D打印創業:什么都想做的金濤
2009年6月,僅僅大學畢業兩年后,學習計算機專業的金濤和兩個高中同學,在一周的時間內做出了創業的決定、辭去原有工作、注冊成立公司。三個樂觀的年輕人租下一座近300平米的獨棟廠房、花幾十萬元購買了一臺3D打印機、給自己的公司起名為Magic Firm,他們堅信自己的好點子很快就會讓公司獲得魔幻般的成功,從而開創他們人生的新局面。商業模式?很簡單,給那些魔獸世界的玩家打印出一個個游戲角色,把虛擬世界中的魔幻英雄變成實物。這三個魔獸世界玩家,信心滿滿自己的公司將獲得暴雪制作游戲人物模型的授權,面對如此龐大的玩家群體,而且國外已有同樣模式FigurePrints的成功案例,銘展網絡不賺錢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由于收入慘淡等原因,2009年12月,金濤和員工們離開了杭州絲綢聯合工廠中那座年租金10萬元的獨棟廠房,搬至秋濤北路居民區一套140平米的三室一廳。其中一個房間專門用來擺放3D打印機,其他房間用來辦公。公司創建6個月后,與金濤一起創業的兩個同學迫于生活壓力離開了公司,他們找了工作開始重新上班。當時銘展網絡提供售價400元和800元兩款角色打印,這種采用彩色石膏為材料的模型每天可以打印大約10個。2010年一年僅賣出去400多個。“我也有生活壓力,但總得有一個人來繼續做下去。而且本來這就是我想出來要做的事情。他們不拿工資去工作了,但并沒有撤資。”金濤告訴《時間線》。
巨大的壓力下,金濤開始調整公司運營策略。首先停止了游戲業務,然后專門為3D打印服務創建網站,并通過在谷歌購買“3D打印”關鍵字等方法進行網絡推廣。“一開始其實不是我們去找客戶。3D打印本身是個新東西,直接去找客戶比較困難,你得讓別人知道怎么找到你。”金濤說。
隨后一些產品設計之類的公司開始成為打印的客戶。當時最讓金濤重視的是為中央電視臺MTV頒獎典禮制作的獎杯。這座獎杯的設計師是一家上海公司的外籍設計師,他希望這座獎杯的設計和制造既能控制成本,又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交貨。于是他們找到了距離上海不遠的杭州,交給銘展網絡用3D打印機制造樣品和最終產品。當時的設備每天能打印三個獎杯,這批使用石膏打印的獎杯僅用兩天時間就制作完成了。
Mbot的誕生
2010年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客戶的出現,成為金濤和銘展網絡發展的拐點。這是一位41歲的電子工程師,也是一位資深電子產品玩家。他發來圖紙要3D打印一些零部件。那時正好是金濤接的圖紙,因為他對桌面3D打印機有一些了解,發現這些零部件都是桌面3D打印機用的。一交流,對方說確實是打算做這種比較初級的小型桌面3D打印機。于是金濤就為他打印制造這些零部件。同時,金濤對這種桌面設備很感興趣,就用一批大約價值4000多元的零部件跟這個澳大利亞人換購一臺機器。但不知道是機器設計的原因,還是金濤的組裝有問題,這臺機器從來沒能正常運行起來。金濤無奈之下只能把這臺機器給對方郵寄回去。如今,這位澳大利亞人也早就不再組裝銷售3D打印機了,他開始幫助銘展網絡在互聯網上推銷機器。
眼看著到手的桌面3D打印機不能運行,金濤心有不甘。2011年初,他和一位朋友一起在網上合買了一臺Makerbot二代3D打印機,花了兩天時間才把它組裝好。終于,金濤第一次在自己動手完成的打印機上,制造出了產品,雖然那些只是機器附帶軟件中內置的一些蛇形、方塊等簡單3D圖形。
在此之前,金濤就有心利用開源設計,自己開發制造桌面3D打印機。他一直在采用RepRap還是Makerbot兩種開源機型中猶豫不決。之前澳大利亞人賣給他的就是一臺RepRap3D打印機。鑒于其不能正常運行的遭遇,金濤自然而然地選擇使用Makerbot的開源方案。為了研究Makerbot的機器,金濤抓住第一代老機型促銷的機會,一下又買了3臺。第一代機型給金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款3D打印機工作起來噪音巨大,一旦運行起來沒人愿意留在它所在的房間里。
親自動手造一臺Makerbot 3D打印機仿制品的過程,對金濤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盡管之前對3D打印機很感興趣,但金濤的角色更多是一名用戶。專業是計算機編程的金濤在電路、機械方面并不擅長,而為了制造一臺3D打印機,還需要采購大大小小各種零部件,所有這些know-how耗費了金濤近半年的時間,2009年9月,銘展網絡的第一臺桌面3D打印機終于完工了。這臺機器看起來與Makerbot二代幾乎沒有差別,甚至名字也充滿了山寨味道——Mbot。與樣板相比,Mbot更換了更好的滑輪零件、加強了穩定性,最大的改變在于解決了噪音問題。當時這樣一臺桌面3D打印機的成本大約是3000元。
2012年銘展網絡的桌面3D打印機Mbot銷量已達到約2000臺,完全通過自己的網站和淘寶店這樣的線上平臺銷售。如果通過電話無法解決問題,用戶就得通過快遞的方式把打印機送回公司進行維修。這家公司正在籌備建立自己的線下渠道商。金濤預計2013年國內桌面3D打印機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臺,銘展網絡的銷量目標是3000臺。
全業務模式
創建銘展網絡,金濤其實有著自己的商業邏輯。他希望這家公司成為一家3D打印服務商,為個人和企業用戶定制打印產品。而硬件技術并不是他的優勢,所以開發、制造3D打印機不應成為銘展網絡的核心競爭力,最初以游戲角色打印服務開始,也是由于這是金濤判斷吸引用戶、進入打印服務市場門檻較低的一條途徑。但當時的中國市場環境,愿意使用3D打印服務,甚至知道3D打印的用戶都不多見。2010年整個公司的收入也不到50萬元。再加上創業合伙人的離去,那段時間是金濤創業后最艱難的時光。
經過對個人電腦、打印機等產品市場發展史的對比分析,金濤認識到,一個新興產品市場,最開始都是硬件銷售市場空間最大,利潤也最為豐厚。隨著硬件設備的逐漸普及,才會有大量的用戶需要相應的應用和服務。個人電腦正是經歷了電腦銷售主導市場、軟件市場迅猛成長、依托電腦平臺的互聯網服務統治市場的過程。而目前3D打印機市場正處于初級階段,更適合銷售3D打印機產品。未來隨著3D打印機的普及,打印服務將會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這就是為什么隨后銘展網絡成為中國市場3D打印相關業務類型最全的公司之一,這家公司不僅開發銷售自有品牌的桌面3D打印機、代理銷售國外品牌的高端3D打印機,同時還有核心的3D打印服務和3D用戶社區業務。“之前是打印服務有收入后,幫助打印機制造成長。隨著打印機產品銷量增長,我們會用硬件利潤去做Shapeways那樣的打印服務。”金濤對《時間線》說,“全業務模式我覺得好像沒有其他人做。我們本身靠3D打印服務起家,絕對不會放棄。我希望提供一種類似于商業基礎服務,就像快遞。長期來看,我們會把自己定位為3D打印服務機構。”
但銘展網絡的商業模式并沒有得到風險投資機構的認可。金濤見過不少風險投資商,但對方的態度一方面認為桌面3D打印設備的進入門檻并不夠高,另一方面,他們還認為打印服務的市場規模不夠大。
金濤決定同時兼顧3D打印機產品和打印服務兩個業務,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發現這兩類用戶之間有著很大的重疊,每個業務都能為對方帶來商業機會。例如一家產品設計和開發公司,工程師希望能夠快速制造出樣品,那么他就很需要一臺桌面3D打印機。而制作出初步樣品后,經過修改確認需要給客戶提供更精密的樣品或者可以直接生產制造時,這家公司就需要一個精致的工業級3D打印模型。他們就會考慮購買銘展網絡的打印服務。
由于打印機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剛剛開始,2011年銘展網絡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打印服務。2012年除了銷售自有品牌的桌面3D打印機外,金濤還開始代理一些國外品牌的高端3D打印機維持公司運營。2012年,這家11人的創業公司收入中,已有60%以上來自3D打印機硬件銷售。公司也從居民小區搬到了杭州東部軟件園一套80平米的辦公室里,并在旁邊租了一間180平米的廠房用來組裝桌面3D打印機。
消費電子?
銘展網絡的2012年款Mbot打印機與中國市場上很多桌面3D打印機差別不大,同樣來自于開源技術。金濤正著手讓自己的2013年款機型變得更加特別。除了機器的穩定性外,他最希望對自己的3D打印機進行改進的地方,是機器的外觀和用戶操作打印機的交互體驗。
“我們現在的競爭力并不強,第一年我們完成復制,第二年開始有一些自己改進的東西。”金濤說,“我們也會自己做一套控制軟件。現有的太像工業控制軟件,而非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我希望3D打印機這個產品能吸引更多消費者。想把它做成消費類電子產品,就必須去改進。”除了個人電腦端的軟件,金濤還計劃開發一些移動設備上的應用,讓用戶可以擺脫電腦、用手機就可以操控設備完成打印。
但在吸引更多個人用戶的3D打印社區方面,銘展網絡做得并不好。只有一些公司員工上傳的3D圖紙,缺少用戶和用戶之間、設計師和用戶之間的交流和分享。由于同時進行多項業務,不能短期內帶來商業利益的社區服務并沒有得到金濤太多重視。他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3D打印機的改進和銷售,以及推廣3D打印服務方面。
對市場發展保持樂觀的金濤,卻一直感到公司的未來發展有一種危機感。他認為銘展網絡在國內的最大競爭對手是一家正在低調潛伏的公司。“因為我們做的業務比較多,像打印服務、打印機產能等等。可能會突然冒出一家有實力的公司,把這些全都做了。”金濤說,“我擔心的是那些完全不出聲,自己在那里搞,突然出來的競爭對手。”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