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地產到3D打印-侯培林和許小曙的3D王國
9層鏤空套球,結構復雜的無人機機翼、發動機進氣歧管、氣缸蓋樣板,音色優美的胡琴,幫助殘疾人行走的義肢……在華曙高科的成品展示區,一個個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來的產品,讓筆者感受到了這項技術的神奇與偉大。
侯培林是年產值超40億元的湖南興旺建設集團的少帥,2008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學成歸來后,一直經營自己的家族企業,但今年6月他選擇了離開,轉而出任華曙高科董事兼總經理。
吸引他的是目前日益興起的3D打印行業。對于這個決定,侯培林表示,“房地產行業已比較成熟,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但3D打印卻是一個剛興起的行業,這是一種神奇的全新的制造方式,誰也無法預知這個蛋糕到底有多大。”
3D打印又稱增量制造,無論什么產品,把它切成一千層、一萬層,然后用激光一層一層地燒結,通過逐層疊加的方式最終都能打印出三維的物體。打印一個產品的造價和復雜程度無關,只和用料多少有關,打出的產品以重量論價,每克大概10-15元。
與國內不少3D打印企業主打應用和服務不同,華曙高科偏重的是技術和硬件路線。公司宣傳資料如此表述,“世界第三家研制出工業級3D打印機的設備制造商,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家研制出選擇性激光燒結尼龍材料的材料制造商,世界唯一一家既制造設備,又生產材料的3D打印企業。”
這一切離不開公司創始人許小曙,他曾擔任DTM和3DSystems等數家美國增量制造龍頭公司的技術總監,在國際上享有“SLS之父”的美譽(SLS是5種3D打印技術中的一種)。
目前,該公司主營業務是設備和材料兩塊,得益于技術優勢,產品會出口國外,也銷售給國內一些3D打印企業,年銷售額目前為1000多萬元。
目前,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于航天軍工、醫療衛生、汽車制造、精密機械、文化創意、日常生活等領域。以美國為例,一半的應用在航天軍工領域,美國3D打印市場目前為20到30億美元,而國內僅1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
3D打印適應于小批量、高精度、高復雜度以及個性化定制的產品上,這是傳統制造無法相比的。在國外,助聽器都是根據每個人耳朵情況個性化定制,對傳統制造而言,成本巨大,而且沒法鑄模規模生產。但對于3D打印而言將非常簡單,僅僅需要用三維掃描技術掃描你耳廓形狀大小,然后直接輸入掃描信息點擊打印,兩個小時即能打印出非常適合你的助聽器。
3D打印也并非無所不能,譬如,蘋果手機就打印不出,同時也不能規模化生產。此外,大件物品暫時也還不能打印,目前能打印的只是400毫米×400毫米×450毫米(高)體積內的產品。
近日全球首支3D打印金屬槍在美國問世,盡管華曙高科也能打印手槍,但和其他打印產品一樣均為尼龍或塑膠材料。華曙高科主管技術的副總陳勃生表示該公司已經擁有金屬粉末間接燒結材料,但金屬直接燒結材料還在研發中,預計明年能出樣機試生產。據悉,國內3D打印幾乎不用金屬材料直接燒結,并非研發難度比尼龍材料大,而是金屬粉末材料燒結成本高。事實上國內已有高校成功研發出了金屬粉末直接燒結材料,只是暫時需求不夠因而沒有工業化生產。
3D打印的興起得到了湖南省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支持。“許小曙博士希望和中科院合作,將3D打印研究中心落戶長沙,并以此為依托,建立3D產業園。這個想法得到相關領導大力支持,并快速促成了這門‘親事’。”侯培林介紹。
10月31日,華曙高科3D打印產業基地在長沙高新區開工建設,中國科學院湖南技術轉移中心3D打印研發中心同時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湖南3D打印技術研究與產品產業化邁入跨越式發展新階段。同時,湖南未來或能依托這個項目為龍頭,引進、建設并培育一批3D打印設備企業、材料企業和加工服務企業,打造本土智能制造業新的增長極。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