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發展2015年營收176億 生物3D打印成轉型方向
藍光發展表示,未來房地產及3D生物打印將成發展的主要方向,而且此前殼資源的迪康藥業亦向3D生物打印在醫療領域應用轉型。
3月31日,藍光發展(600466.SH)發布2015年財報。藍光發展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1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90%;凈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5億元。
2015年為藍光發展重要的一年。是年,藍光發展完成重組上市,成為房地產再融資開閘后第一家借殼上市的房地產公司;旗下嘉寶現代服務業掛牌新三板;3D生物打印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創3D生物血管打印機成功發布。
藍光發展表示,力爭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9.5億元,地產及3D生物打印將成發展的主要方向,此前殼資源的迪康藥業亦向3D生物打印在醫療領域應用轉型。
2016年,隨著國家經濟改革和升級,醫藥行業也進入到了變革的關鍵時刻,醫藥企業圍繞“十三五規劃”主動變革才能迎來發展良機。
醫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高性能醫療器械(組織修復與可再生材料、人工器官與生命支持設備、高端醫學影像產品、結合3D打印的個性化治療裝備、醫用生物材料等)納入十三五重點突破領域。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增材制造等技術,構建醫藥產品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生產模式。精準醫療尤其是3D生物打印已站在“十三五”健康中國風口,政策利好將大力促進3D生物打印產業的發展。
藍光發展表示,2016年將以3D生物打印為核心,重點并購有可持續利潤增長或處于技術前沿的項目,如沿著3D生物打印類別延伸,從活體細胞打印到能夠快速市場化應用的領域(如骨科應用、齒科應用等)成體系展開研發、并購,用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并獲得市場空間和利潤;沿著3D影像體系為入口,帶動線上移動平臺、線下醫療終端的整合;圍繞3D生物打印上、中、下游產業鏈,面向精準醫療,在相關領域(如干細胞、免疫細胞治療、體外診斷等)進行并購拓展。
不過,3D生物打印及醫藥風險同樣存在風險,技術研發及市場化轉化并非想象中的一蹴而就,并購行業、標的企業的選擇和評估亦存在風險;而且,目前國家食藥監局對3D打印醫療器械注冊審批方式沒有發布,還在討論階段,3D生物打印器械注冊申報審批進度可控性差,存在進度緩慢的情況。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