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3D打印應用產業亟須“開門見山”
3D打印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先進制造技術,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智能制造被確定為《中國制造2025》切入點的背景下,3D打印再次升溫,在工業領域、生物醫學領域、文創領域的應用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隨著市場規模的幾何增長,3D打印正在發生哪些深刻變化?3D打印如何與傳統制造技術有機結合?3D打印如何成為精準醫療、數字化醫療的重要助手?3D打印材料發展現狀如何?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如何縮小?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認為,3D打印產業的應用發展單靠聯盟和企業自身來推動勢單力薄,需要政府給予多方面支持。只有這樣,3D打印在工業領域、醫療領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才能快速打開一道門,而不僅僅只是一扇窗。
3D打印技術尚處深刻變革中
今年以來,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包括國外的幾家行業巨頭在內,傳統的3D打印企業業績出現大幅下滑,而一批新興企業勢頭迅猛,是否標志著3D打印行業已經走到盡頭,或者正在洗牌?
羅軍:是的,3D打印如今不再是一個新概念,各行各業都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到3D打印的影子,但是3D打印整體上并沒有我們想象中來的那樣快,好比蘋果手機幾乎是一夜間遍布千家萬戶。盡管我們都在說3D打印,很多人卻仍然都不知道3D打印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說,我們絕大多數人并不是真正懂3D打印,我們對3D打印還缺乏足夠認知。而今天的很多3D打印企業可能十年后將不復存在,因為今天的3D打印還不是3D打印最真實的模樣,這項技術還處在深刻變革中。今年3D打印行業的確出現了洗牌的跡象,一批傳統的老牌企業業績大幅下滑,主要因為技術創新不夠,工藝水平落后,價格居高不下,這是同質化競爭導致的。而一批金屬打印企業卻異常火爆,說明金屬行業開始升溫,需求激增。但是,是不是表明金屬打印時代已經來臨?我覺得還需要觀察,可能只是階段性的。目前,從國內情況來看,大概有30多家企業介入到金屬3D打印領域,但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卻非常少,與國外的差距也不可小覷。
搭建首個開放式服務平臺
你一直主張3D打印的發展要從應用入手,也在青島率先搭建了首個開放式服務平臺,推進效果如何?你認為在應用推廣方面還需要哪些方面的角色合力推進?
羅軍:任何一項新興技術的發展都必須從應用入手,如果應用市場不能有效打開,再好的技術也沒有意義。給我一個很深刻的印象是機器人產業。1962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但是,美國和歐洲都不愿意使用機器人,因為他們要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而日本在二戰以后,大量的勞動力短缺,但是工業基礎很好,于是大量購買美國的機器人。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使技術日臻成熟。僅僅10年時間,日本機器人一舉超過美國,壟斷全球半壁江山達半個世紀。所以一開始我就提出,發展3D打印不要著急產業化,要從應用入手,搭建開放式服務平臺,讓廣大用戶不需要購買設備、不需要投入的情況下就能夠率先分享這項技術,只有應用市場打開了,上下游資源才會在當地集聚。
在青島市政府和青島高新區支持下,我們打造的全球首個3D打印開放式服務平臺于2015年6月29日在青島高新區正式對外開放,運行一年來效果非常明顯。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考察后指出,這個平臺對當地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當我告訴他,現在還一直虧損的時候,他鼓勵我們要堅持下去,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從打造首個3D打印應用服務平臺、首個3D打印教育培訓平臺、首個3D打印在線電商平臺、首個3D打印創客孵化平臺一年多來,近期我們將在蘇州啟動第二個3D打印創新中心平臺。總體來看,單靠聯盟和企業自身來推動3D打印科學普及、示范推廣、加工服務,力量還是非常薄弱,還需要政府借鑒“家電下鄉”模式,對使用3D打印的企業和加工服務平臺給予雙向補貼,鼓勵和扶持更多企業主動接受3D打印技術。只有這樣,3D打印在工業領域、醫療領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才能快速打開“一道門”,而不僅僅只是一扇窗。
助推國際間對話交流與合作
國內3D打印企業在技術上并不占有優勢,但是國內3D打印企業的數量卻是全球最多的,幾乎以每天誕生一家的速度在增長,這是否說明國內3D打印行業正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競爭階段?
羅軍:國內3D打印的氛圍整體上還是不錯的,但是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們的確并不具有優勢,因為我們起步較晚,至今沒有原創性技術。國內目前從事3D打印的企業大概200家左右,70%集中在桌面打印領域,而從事工業打印機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大概有四五十家,從事金屬打印的企業大概有三十家,從事生物打印的企業大概有十家,從事材料打印的企業大概有二三十家。可以說,中國3D打印企業的總數接近或超過中國之外的全球3D打印企業的總和,但目前還不能簡單判斷國內3D打印行業處于無序化發展狀態。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是自然規律。過去較長時期,國內3D打印發展都集中在幾所高校,由于受到學校的機制體制約束,這些校辦企業發展緩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并不具有任何優勢,反而被一批新興的企業超越。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