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尅戎院士:3D打印技術帶領醫學發展站上新“風口”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場數字化革命,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制造技術等,3D打印技術就是其重要標志之一。”日前在滬召開的第11屆上海國際骨科前沿技術與臨床轉化學術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對“醫學提升的下一個風口”提出真知灼見,“醫學理念與模式正在經歷最大規模的轉折。”
上世紀80年,3D打印技術開始興起。所謂3D打印,即快速原型技術,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與CT等手段的幫助下,通過材料的精確堆積制造出物品原型,把二維圖像變成立體實物。近年來,3D打印技術發展迅猛,從非金屬材料到金屬材料,從航空航天、軍用技術到日常的吃穿住行,該技術的發展進入快車道,也引發了不同學界的不同聲音,“但在醫療領域,我想,3D打印技術的發展應當越快越好。”骨科主任醫師郝永強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可以說,醫學離不開3D打印技術,現代醫學正在向精準化、個體化治療邁進,戴尅戎指出,全球每年生產100多萬個人工關節,但各部位的人工關節大多限制于5種型號中,與患者的實際需求仍有一定距離。如何“量身定制”?這就需要3D打印技術將所需部位重建過的虛擬立體圖像打印出來,最終變成實體造福患者。
戴尅戎回憶,科室曾接待過一名19歲女孩,她因多發性脂肪瘤,整個左腿發育畸形,擰得像麻花。若通過傳統手術治療,需修正多處畸形,進行接骨板固定,并植入特殊的人工關節。受益于3D打印技術,戴尅戎、郝永強團隊打印出了女孩畸形的下肢骨骼和關節,通過一次次模擬手術最終成功為其置入人工關節和制約裝置,借助機械結構不讓關節松動,同時為她的大腿和小腿進行了截骨矯正與腫瘤切除。如今,女孩在康復治療后已可以脫拐走路,重燃了對生活的希望。
“3D打印技術已推廣到膝、肩、肘、踝、骨盆等各個部位,九院也已為數百位患者提供了個體化骨關節修復假體。其實除了骨科,整復外科、口腔科、眼科醫生都可以運用該技術造福患者。”戴尅戎表示,3D打印技術還有幫助醫患溝通、消除不必要矛盾的輔助作用,“通過3D打印出的模型,醫生可以透明而詳細地患者家屬解釋,讓雙方理解更暢通。”
本次會議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與全國近20家醫院簽約成立了分中心,未來將以九院為中心,帶動全國各省市進一步推動3D打印技術發展。“一方面可促進臨床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還可加快我國醫療器械等產品更新換代,改變以往大量醫療器械產品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尷尬局面,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郝永強說。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