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賀永教授:跨尺度血管結構的生物3D打印(2)
生物谷:我們了解到您之前進行的一項血管3D打印的研究,提出了一種血管3D打印工藝可應用于藥物篩選、細胞共培養、細胞力學等領域。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項研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上做出了哪些突破的進展嗎?
回答:15年的時候我們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在打印的同時在組織內部有效構造出營養流道網絡的生物3D打印新方法,這項研究算是該工作的持續深化,我們聚焦到血管領域的病例探討中。大家知道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血管病變及功能退化是一大類非常廣泛的慢性疾病。相對于很多其他疾病而言,血管的病理及藥物效果研究做動物實驗非常麻煩,也難以表征出實際的病變環境。我們通過兩年多的探索,提出了一種復合微/宏通道的血管結構,并通過生物打印的方法制造了與真實血管組織類似的結構(打印的血管含內皮、平滑肌及成纖維細胞)。這種血管結構最大的特點是管壁自帶微米尺度的通道,這個通道可用于血管的營養輸送、各種生長因子、藥物的刺激等,非常方便于做藥物篩選、細胞共培養、細胞力學等相關的研究。在論文中我們演示了這種全新的結構作為血管病理模型、細胞共培養、動態灌注等方面的應用,由于這里面能夠展開的工作非常多,我們也歡迎與更多相關的醫學研究人員合作,加速推進這一工具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生物谷: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微流控芯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微流控芯片3D打印這一技術在近幾年有哪些發展?
回答:微流控分析技術從提出以來,發展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原有的微流控制造工藝主要源于半導體工藝,更適合于大批量的制造。而在研發階段的小批量快速制造就顯得成本過高,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借助3D打印的手段來實現芯片的快速制造。目前基于立體光固化及熔融沉積式的芯片打印都有較多的研究報導。我本人一直比較關注Biofluidics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裝備,目前這一領域使用生物打印的手段來制造器官芯片將會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我們課題組也提出了包括熔融犧牲層等多個打印工藝,并研發了相應的芯片3D打印機。個人覺得3D打印微流控芯片后續有六大值得大力發展的方向:其一、從二維面芯片過渡到三維體芯片;其二、直接打印凝膠材質的微流控芯片;其三、針對微流控需要的3D打印工藝將會開發得到更多的重視;其四、基于打印工藝直接集成傳感器及制動器到微流控芯片中;其五、基于3D打印的微流控芯片模塊化組裝;其六、紙芯片的3D打印封裝,構成便攜式POC系統。更詳細的分析可參考我撰寫的綜述論文“Developmentsof3DPrintingMicrofluidicsandApplicationsinChemistryandBiology:aReview”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