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道生:我堅信一定會做出全球領先的3D打印技術
蔡道生、男、1974年生,博士,武漢易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期從事3D打印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2014年武漢市“黃鶴英才”,曾獲201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6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主持或參與過多項國家“863”重大專項、國家數控重大專項、國家支撐計劃、湖北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武漢市科技等多項大型項目,作為核心主導開發了多種已商品化的核心3D打印相關技術,包括SLS(選擇性激光燒結)、SLM(選擇性激光熔化)、SLA(紫外光立體成形)和投影光固化等多種3D打印技術。其中加工臺面達到一米以上的世界上最大的激光粉末快速制造裝備(SLS)設備獲得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稱號。2015年推出的中國首臺“全彩色3D打印機”及“多功能覆膜砂3D打印機”填補國內空白。
自負卻有很多好運相伴
他這個人確實非常自負,因為自負,在年輕時很容易獨斷,在管理濱湖機電時就是這樣,只要是為了公司的發展,他什么決定都敢做,經常得罪他的老師和同事。他這個人性格還有點奇怪,可能大家認為他現在非常自負,但如果你真的有能力,真的是在深刻思考公司或者行業發展,他就會由衷佩服你。在這里舉幾個例子,他的老師黃樹槐校長思維敏捷是讓他由衷佩服的,但是他最讓人尊敬的是為人,對于他們團隊,就像一個家長,在他老人家生病臥床的那幾個月,他深刻地感覺到他就像一個父親,所以他尊敬他老人家一輩子。
3D打印行業有個前輩級的人物,他是他們學校出去的王運贛教授,他到學校的時候,王老師已經離開團隊獨立發展,所以在濱湖擔任總經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不認識王老師的。可是通過他的工作成績,他感受到他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即便從未謀面,他也由衷佩服,當時甚至自負的認為只要王老師能夠回歸濱湖,他們可以占領中國3D打印的半壁江山。因此他派人去跟王老師溝通,他自己也專門去上海拜訪王老師,希望他可以回歸學校的團隊,他自己愿意去說服公司股東和史老師。后來在與王老師每一次的見面或聊天中他都能學到很多東西,他喜歡聽王老師侃侃而談對行業的理解。
就在年前不久,專程跟隨他的師兄華南理工的劉斌教授去昆山向王老師學習,真的又讓他學到很多東西。去年成都的展會上他與上海聯泰的馬勁松總經理聊天,他很看好Stratasys的polyjet技術,并建議他去找上海那恒新材料公司聊一下,這個公司之前他就沒有聽說過,相信有很多人跟他一樣沒有聽說過。在他們的展臺上他見到了他們公司的李恒,他跟他講polyjet還需要提升效率,需要解決支撐浪費的問題,他說他的解決方案建議,他從材料固化原理上提出想法,在短短半小時的交流中,居然產生了很多想法,他能感受到他們對行業的理解,雖然他們現在要靠賣SLA樹脂材料生存,但是他們確實有很好的樹脂材料開發能力。
他的人生確實有很多的好運相伴:
· 在高中學校排名一兩百名的他居然進入了西安交大少年班;
· 攻讀碩士學位居然誤打誤撞進入華中科技大學黃樹槐教授創辦的團隊中;
· 因為沒有導師選擇被納入史玉升老師領導的SLS課題組,從此依靠SLS技術踏上3D打印行業的人生舞臺;
· 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中心所有他認識的學生當中,應該是最受器重的,在還未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就能夠留校工作,資歷最淺的他被直接提拔到濱湖機電從事管理工作,當時幾乎所有的在職人員都是老師輩分的;
· 出于市場需求開發的大型SLS技術居然被評為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后因爭執改為二等獎,但卻因此而獲得“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稱號。
被迫創辦武漢易制科技公司
其實濱湖機電是他愿意把一生都奉獻給它的公司,他是在濱湖成長的,在任總經理的時候,他基本都是在為它的發展盡心盡力,即便是2012年讓它失去控制的股改也是出于讓它發展壯大的考慮。從他的內心來講已經對濱湖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感情,即使現在他仍然始終都在關心它,衷心希望它可以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濱湖機電任總經理的時候他多次與大股東深創投表示如果有更好的總經理來主導公司的發展,他可以做輔助工作。可能當時有人認為是在說假話,但他自己知道是真心的。學校想對濱湖進行職業化改革的初衷他是贊同的,因為學校背景出生的管理者在思路上通常是有缺陷,但是當時濱湖由于股東層面的不合理因素應該是最大的隱患,迫于學校壓力采取的改革應該是偽職業的,管理者的很多出發點也是基于某些個別股東利益的思考,他能明顯感覺到濱湖公司將會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于是他明確提出離開濱湖,但股東對他的訴求采取既不同意也不反對的拖延政策,可能是有點擔心他自己出去單干的顧慮吧。那段時間他確實非常痛苦,行業在飛速發展,他明顯感覺到濱湖機電在走彎路而又無能為力,他自己如果單干還要背一個背叛濱湖的名聲。
12年底,海爾通過獵頭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去他們那工作,并已經把offer發給了他,他也差點就在協議書上簽了字。在那段時間他也因此而認識了幾個非常實干的海爾的朋友,通過跟他們的溝通,他發現海爾對3D打印還沒有明確的規劃,海爾的決策程序又是非常復雜的,他擔心自己去了之后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而他總覺得自己可以在3D打印行業做點什么,所以還是沒有成行。后來還有很多公司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加盟,只要是他覺得如果自己不能發揮作用的或者覺得其發展方向跟他的理解不一致的,不管給什么待遇,他基本都是婉拒了。也許人在不順的時候更加會思考,在思考行業發展的時候,他感覺到傳統的3D打印技術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突然明白基于噴印成形技術之上增加其他技術手段的3D打印技術方案會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之后,就制訂了一種初步的技術方案,而這類技術與濱湖機電的原有技術完全沒有關系,在市場上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沖突,因此馬上組建了一個獨立研發團隊開始默默地嘗試研發,于是也就有了后來的武漢易制科技有限公司。
回過頭來看,他所走的每一步好像都是一種必然選擇,創辦易制公司也是一種被迫的選擇。
(責任編輯:admin)